很多朋友在成都打算申报政府项目的时候,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:明明想法很好,材料也准备了,可就是卡在第一步立项可行性研究不知道怎么做。其实啊,做可研报告就像给人介绍对象,不光要说明白“这人有多好”,还得讲清楚“为什么适合过日子”。光有热情不够,得有实打实的规划和数据支撑。
搞清楚可行性研究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
做可行性研究不是为了交差,而是要真正搞清楚这个项目该不该上、能不能成。政府部门最关心的是什么呢?首先是项目有没有必要,是不是符合成都的发展方向,比如是不是契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、智慧蓉城发展这些大方向。然后就是技术上行不行得通,别到时候想法很美好,实施起来却发现技术实现不了。还有就是钱从哪里来,投资估算准不准,资金筹措方案靠不靠谱。最后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么样,不能光花钱不见响。
很多申报人一开始就埋头写报告,反而忽略了最该做的准备工作。先去成都市发改委网站看看,最近重点支持哪些领域的项目,有没有相关政策文件。了解清楚这些,才能让你的项目踩准节拍。
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要扎实
一份扎实的可研报告,就像一棵大树,得有根有干有枝叶。根就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,要讲清楚为什么现在非做这个项目不可。干就是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和规模,要详细说明到底要建什么、建多大。枝叶就是技术方案、设备选型、投资估算这些细节。
市场分析部分不能简单抄点行业数据,得做实实在在的调研。成都本地市场需求什么样,目标用户有什么特点,竞争对手情况如何,这些都需要详细分析。经济效益分析更是重头戏,投资回收期、内部收益率这些指标不是凭空捏造的,得有合理的计算依据。社会效益分析也要实实在在,别光说“促进就业”、“提升形象”,要说清楚具体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,对周边产业有什么带动作用。
避开这些常见坑点能让流程更顺畅
很多项目可研报告被退回,都是因为踩了一些常见的坑。比如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不匹配,想用很少的钱做很大的事,或者反过来。又比如资金筹措方案说不清楚,自有资金多少、贷款多少都模棱两可。还有环境影响评价、节能评估这些附件材料不齐全,或者数据陈旧过时。
与审批部门的沟通也很重要,不要等到材料全部做好了才送去。提前咨询了解审批要求和重点,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成都各个区县的审批要求可能还有些差异,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具体要求来准备材料。现在很多审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了,提前熟悉一下办理流程和系统操作,也能节省不少时间。
做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实需要花不少心思,但这份功夫不会白费。一个好的可研报告不仅是立项的敲门砖,更是项目后续实施的路线图。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,项目推进起来就会顺利很多。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,各类项目机会很多,把握好项目立项这个第一步,就能让好项目真正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