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似相似,实则大不同
年轻人啊,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拿着厚厚一沓文件来找我,开口就是”老师傅您看看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”,我翻开一看,满篇都在讲产品多好、市场多大、能赚多少钱。这不就搞混了嘛!商业计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,看着都像那么回事,其实从根子上就不同。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像是个”能不能干”的体检报告,得先弄清楚这个项目在技术、法律、市场上到底通不通得过。而商业计划书呢,是确定”能幹”之后,详细规划”怎么干、要什么、赚多少”的路线图。很多人栽跟头就栽在这第一步,没搞清楚能不能干就急着计划怎么干,好比还没拿到驾照就琢磨着要开多快。
可行性研究:给项目拍个X光片
做可行性研究得像个老中医,望闻问切都得来一遍。得摸清楚市场到底需不需要你这产品,技术上能不能实现,政策允许不允许,资金周转能不能跟上。我见过有个小伙子想做共享充电宝,光想着到处铺设备能赚多少钱,可行性研究却没做透。后来才发现核心商圈进场费高得吓人,设备维护成本比预期翻了一番,这项目压根就不可行。可行性研究最要紧的是客观冷静,甚至要故意挑刺找问题,把各种风险都摆在明面上。这部分做扎实了,后面才能少走弯路。
商业计划书:画出赚钱的路线图
等到可行性研究通过,确认项目确实能做,商业计划书就该上场了。这时候就得像个将军排兵布阵,产品怎么设计、渠道怎么搭建、团队怎么组建、资金怎么安排,都得谋划得明明白白。最重要的是得说清楚怎么赚钱、什么时候赚钱、能赚多少钱。投资人最爱看这部分,他们可不管你的梦想多美好,就看数字能不能对得上。我帮人看过一份商业计划书,把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都算得清清楚楚,连季节性波动都考虑进去了,这样的计划书拿出去,投资人一看就知道是懂行的。
先做判断,再谋发展
这两份文档最关键的是不能颠倒顺序。一定是可行性研究在前,商业计划书在后。就像做饭得先看冰箱里有什么食材,再决定做什么菜。有些创业者一拍脑袋就想出个”绝妙主意”,跳过可行性研究直接写商业计划书,这不是本末倒置嘛。我总说,可行性研究是刹车,商业计划书是油门,先踩刹车看清楚路况,再踩油门加速前进。两者配合好了,创业这条路才能走得稳当。
说到底啊,这两份文档是创业路上的左右手,缺了哪个都要摔跟头。可行性研究保证你不掉坑里,商业计划书告诉你怎么跑到终点。现在明白它们的区别了吧?下次可别再弄混了。
经验之谈
想了解更多实用技巧?欢迎交流分享